【读书者说】 作者:徐有富(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) 胡小石先生(1888—1962)毕生从事教育事业,在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文物鉴定、诗歌与书法创作等诸多方面,都成就卓著,今值《楚辞专论》出版之际,试略述之。 胡小石学术述略 胡小石1888年出生于南京,从小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,1907年考取当时南京的最高学府两江师范学堂,颇受监督(即校长)李瑞清赏识,引为入室弟子。1920年11月起,他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、武昌高等师范学校、金陵大学、东南大学、中央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任教,1938年被评为中国古代文学部聘教授,1941年复被评为国学部聘教授。新中国成立后,任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。1952年8月任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。1962年因病去世。 胡小石先生在读书 所授课程以文学史影响为最大,其成就主要有两点:一是将文学从众学术中独立了出来;二是用进化的观点将学术概论讲成了文学发展史。其《中国文学史讲稿上编》十一章于1928年由上海人文出版社出版。弟子中,冯沅君与其夫陆侃如合著过《中国诗史》《中国文学史简编》,苏雪林写过《中国文学史》《辽金元文学史》,胡云翼写过《新著中国文学史》,刘大杰写过《中国文学发展史》等著作,略可窥见其深远影响。 胡先生是楚辞研究的著名学者,从1921年到1955年,先后讲过二十多次楚辞。1954年9月至1955年6月,他肝疾在身,还为南京大学中文系三、四年级学生开设了《楚辞专论》课,课代表吴翠芬听课特别认真,课堂笔记记得非常详细,留下了两本珍贵的听课笔记。她病逝后,其夫王立兴教授承担起整理《楚辞专论》的重任。当时他已年过八旬,左眼黄斑裂孔,右眼仅有0.3的视力,已无法使用电脑,所有书稿全靠手写手抄。历经三载,终于完成了胡小石《楚辞专论》的整理与出版工作。 《楚辞专论》集中体现了胡先生在楚辞研究方面的成就。 《楚辞专论》胡小石讲授 吴翠芬笔录王立兴整理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34年9月,金陵大学创办了国学研究班,胡小石为国学研究班开了“唐人七绝诗论”课。在大学讲台上专门为研究生讲唐人七绝诗,这还是第一次。胡先生将唐人七绝诗的创作方法归纳为十六格,并举例说明之,这是他对学习诗歌创作与鉴赏方法的一大贡献。门人吴白匋将其讲义整理后,刊于《胡小石论文集续编》中。他的学生沈祖棻当年也听过这门课,平常师生间也相互切磋与唱和。如吴梅于1934年11月13日日记写道:“午间沈祖棻来,示我小石诗一首,殊佳,饭后戏和之。”“小石原诗云:青鸟空传云外音,神宵夜夜苦相寻。荒唐天问无人对,谁会灵均九死心。”“祖棻和云:古调空怜弦上音,十年春梦不劳寻。世间多少悲欢事,谁共西窗话素心?”受到熏陶,沈祖棻在诗词创作、教学与研究方面也成绩斐然。沈祖棻毕业后在金陵大学、华西大学、武汉大学多次开过唐人七绝诗课程,其讲义后来被其夫程千帆加工成《唐人七绝诗浅释》一书。该书与乃师《唐人七绝诗论》体例一致,显然有传承关系。 胡小石还为该班开了书法史课,就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生层次而言实属首创,它改变了过去书法教育只注重传授书写技能的传统做法,对书法学科的理论建设作出了贡献。其讲义《中国书学史绪论》可视为20世纪30年代,书法艺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标志。它为后来的学院派书法、书法研究以及书法专业研究生的学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 胡小石在诗词创作,尤其是七绝诗创作方面也成绩突出。1900年2月,胡小石在两江师范学堂毕业后,留校任附中博物教员,李瑞清特推荐他拜清末诗坛领袖陈散原为师学习诗学。散原老人命他从专习唐人七绝入手,而后再就性之所近,兼习各体。陈散原称赞其七绝诗“仰追刘宾客(禹锡),为七百年来罕见”。钱仲联编《近代诗钞》选择至严,录小石诗八十余首,并称其“形成了自己的玄思鸢想,百锻千炼的独特诗风”。可见其诗在近代诗坛上的地位。 《楚辞专论》的启示 打开了这部书。第一部分为《楚辞导读》,首先谈教学目的,第一句话便是“通过此课程,对楚辞进行科学研究,培养同学们的科研能力”。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教学目的,这是胡先生所教学生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如他在南京大学任教期间培养出了周勋初、郭维森、侯镜昶、吴翠芬、吴新雷、谭优学等名家。 胡先生治学大抵是从目录学入手,胡先生曾专门请陈三立之子、陈寅恪之弟、南京图书馆研究员陈方恪为学生讲目录学,他自己也曾为学生开过中文工具书使用法课。胡先生在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东汉王逸的《楚辞章句》、南宋朱熹的《楚辞集注》、清戴震的《屈原赋注》,并指出:“总之,楚辞自汉至今,大小著作不下几百种,很难查阅,初学者不必看这么多,只需看以上介绍的三种,基本参考用书就够了。”“研读楚辞,一定要读王逸注,当然包括洪兴祖补注。” 胡先生注意将论述建立在精密的考证基础上。导读的第二部分是《楚辞辨名》。楚辞有许多异名,在胡小石看来,“名‘楚辞’,以声音言;名‘骚’,以情志言;名‘经’,以政教地位言;名‘赋’,以文学地位言。但这都不是屈原作品的初始名称。从文体上看,屈原作品的原初名称应该为诗。”接着,胡先生从屈原与后人作品中找到许多证据证明了这一点,并得出如下结论:“屈原作品从本质上看,原初名‘诗’,其他四种称谓都是后人从不同角度加上的。”明确这一点很重要,它说明楚辞是屈原等个人创作的抒情诗,楚辞是诗歌由集体创作变为个人创作的标志。 该书主体部分《屈原作品讲析》,胡先生采取了传统的章句法。胡先生在讲课之初,谈教学目的时要求对作品的“每字每句能有所理解,对作品中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能知晓掌握。”他还解释道:“章句体裁是把一句话的训诂名物、一字一句先讲清楚,即先解释一字一句,然后再讲大义,讲一章之义,讲得很详细清楚。”胡先生实际上就采取了这种方法,逐字逐句地讲解了《离骚》《九歌》《招魂》等作品,并阐明各篇作品之大义,对所涉及的有关问题也做了论述。 胡小石在讲解作品时常综合运用各种知识,正如吴新雷所说:“他引经据典的范围很广,上至天文,下至地理,涉及文字学、声韵学、训诂学、目录学、版本学、校勘学,甚至典章制度、名物考订等各方面的学问,排比参证,触类旁通。”其中尤为人称道的是他对动植物的训诂。胡先生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学的是农博科,毕业后曾在两江师范学堂附中等学校当过博物学教员,并考证过楚辞中的花草树木,所以讲得特别深入细致,譬如《离骚》“纫秋兰以为佩”中的“兰”,我们可能认为就是常见的兰花,他解释道:“秋兰:兰草,香草名。兰是什么?《本草纲目》中有记载:兰草又名泽兰,傍水而生,方茎对节,叶尖,微有毛,七八月开花,花紫白色,荷瓣花,属唇形科。”“兰与兰花不是同一科植物,北宋黄庭坚却将二者混为一谈,他说他所见的一干一花的兰和一干数花的蕙,与《楚辞》中的兰、蕙是相同的,都是兰花。这是大误,因为兰花仅有花香,不是全身香,兰草则是花、茎、叶全身都香。这个区别很重要。”郭维森谈道:在分析《离骚》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”时指出:“木兰即木莲,木本,常绿植物,夏季开花,叶大、光滑、背有毛。小石师以文理科渗透进行研究,是独具特色的。他所作考证要言不烦,并常举实物加以证明。如,告知我们可以去鸡鸣寺香市去辨识泽兰。又告知校内某处有两本木兰。一经吾师指点,再经彼处,总不禁盘桓再三。” 胡小石先生手迹 胡小石在求学期间学过生物分类,在治学过程中长于分析与归纳,如撰有《甲骨文例》《金文释例》《〈离骚〉文例》,他在《答诸生问》中谈及读书方法时指出:“以类相从。读《楚辞》用以类相从法分析其中问题。”胡先生在讲授作品时,也经常做分析归纳工作。如讲《离骚》“纷吾既有此内美兮”一句时说:“纷:盛多也。《诗经》《楚辞》常把形容词冠于句首。”正是通过归纳,才充分显示了这种语言现象的普遍意义。由于胡小石善于分析归纳与总结,所以上课时经常能提出一些新鲜而重要的见解。如谓:“其所以叫楚辞,因为从声音上说,此诗歌含楚声。从文学史上看,音乐与诗歌的关系至为密切,凡一代有新音乐产生,诗歌也会出现新的体制,所以诗歌随音乐变。音乐变,诗的形式也变。” 胡先生还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。在《答诸生问》中,胡先生强调两点,一是背诵,他说“读懂作品后,最好能背诵原文,背书可以熟记不忘,吟诵可以体会其所蕴涵的诗情韵味。”“背诵可以受用无穷。”先生说到这里,还当场背诵了《九歌》中的《湘夫人》。再就是做札记。胡先生说:“用小册子或用卡片都可以,以札记累积研究资料。进行重工业建设要积累资金,进行研究工作要积累资料。”胡先生在做札记方面,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,如郭维森说:“小石师认为楚辞是神话的渊薮,要懂得楚辞必须研究中国古代神话。(小石师曾作《沙公札记》神话部分三厚册,分类摘编古代神话,并曾交付侯镜昶同门与我传阅。)”胡先生背诵与做札记的工夫,在讲楚辞中也有充分反映。譬如《湘夫人》中“嫋嫋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”两句,用微风吹拂树梢,洞庭湖面泛起微波,湖面上飘动着落叶等形象化语言来形容秋天到来了。胡小石赞赏道:“这两句写得太好了,好得无法形容。此后很多文人仿效此两句,写出无数好句子。”接着以南朝宋谢庄《月赋》、齐陆厥《临江王节士歌》、梁柳恽《捣衣诗》,北朝王褒《渡河北》、庾信《哀江南》、杜甫《登高》中的佳句为例,有力地说明了屈原这两句诗的影响之大,之深远。 由于胡先生资料工作做得非常充分,这也为他做比较研究创造了条件。如解释《离骚》中“昔三后之纯粹兮,固众芳之所在”两句,难点在“三后”二字。胡先生分析道:“后,《尔雅》:后为君,即从前有三个君王德行很纯正精美。”那么,“三后”指哪三位君王呢?有三种说法,王逸《楚辞章句》说三后为夏、商、周三代国君禹、汤、文王。《诗经》毛传认为指周朝祖先太王、王季、文王。通过比较,胡先生采取了戴震的说法,指出:“《离骚》说的三后,如为禹、汤、文王,似乎太远;如说是周祖先,这对楚先君来说,恐不适合。此三后应指楚先君。戴震说,这三人应为楚先君鬻熊(周成王时受封于楚,立国之君)、若傲、蚡冒(此二人开辟蛮荒之地,打下楚立国根基),屈原在楚言楚,以国人共知的三个好的君主立意,更为贴切。”应当说这种解释是比较合理的。 胡小石的讲课艺术 胡先生讲课出神入化,凡有幸听过他讲课的人,都赞不绝口。如刘如瑛、李德先说:“先生授课,气足神完,引人入胜,吐辞累累如贯珠,把每个学生(包括旁听者)的神志都牢牢吸引住了,下课铃声,你往往是‘听而不闻’的。”“说实在的,我们从未见过这么动人心魄的教学水平,出神入化,不足以尽之。” 胡先生的讲课魅力首先在于他能为学生打开一扇扇窗口,让学生见到了不少知识领域的风景。胡先生所授多出自苦心研究所得,新见迭出。如分析“不抚壮而弃秽兮,何不改乎此度。”在解释壮指壮年,抚壮指把握盛年之后,接着谈了自己的研究所得:“由此两句可见《离骚》写作年代,即作在襄王时,因为对怀王说‘壮’不妥,襄王为新君,他先后去秦、齐为人质,后回国,即位数年,屈原被放逐,才有《离骚》之作。”这就不仅传授了知识,也传授了研究方法。 胡小石先生生前指导学生。 胡先生还特别注意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,当时教学尚未使用投影设备,为了让学生获得直观效果,他在黑板上会画出各种图表,据本书统计有60多幅。如屈原流放图、车制分解图、房屋结构图等。他在讲《离骚》中“余既滋兰之九畹兮,又树蕙之百亩”两句时,其中兰草与蕙草不容易区别,胡先生将其绘成图,放在一起加以比较,彼此之间的差别就一清二楚了。《楚辞》中的许多名物,同学们都见所未见,闻所未闻,经胡先生边讲边画,顿觉豁然开朗。胡先生还注意引导学生们去看实物,如在解释《离骚》“贯薜荔之落蕊”一句时说:“薜荔,为攀缘植物,铺于地上的为地锦,爬在墙上的为常青藤,即今爬墙虎。”“薜荔为常绿蔓生植物,冬夏不凋,缘木、缘石、缘墙而生,南京玄武湖城墙上,我校北大楼墙上有此。”南京大学的学生,对北大楼和玄武湖城墙上的爬墙虎当然都比较熟悉,经胡先生这么一说,对薜荔自然也就心领神会了。 胡先生讲课时,为了活跃课堂气氛,他往往结合课文,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穿插一些掌故与趣事。如在讲《离骚》“见有娀之佚女”一句时,他谈道:“佚女,美女,此指帝喾妃简狄。传说帝喾有四妃,他的长妃履巨人迹而生后稷,是为周之始祖。他的次妃即简狄,因吞玄鸟(燕子)卵而生契,是为殷之始祖。这都是古圣感生神话的故事。” 胡先生上课深受学生欢迎,与他的书法也密切相关。吴新雷曾谈到过自己的感受:“胡先生是久负盛名的书法大家,因此在黑板上写的粉笔字极其漂亮。正、草、隶、篆各种字体都有。我们一面听他讲课,一面欣赏他的书法,感到是一种欣慰无比的艺术享受。课后我们都留恋地端详着胡先生的板书,舍不得擦掉”。 南京大学文学院素有学生为老师整理遗著的传统。感谢王立兴教授年逾八旬,为实现爱妻吴翠芬的遗愿,克服重重困难,整理出这么重要的一部《楚辞专论》,它必将在楚辞研究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。我们这些后来人也会从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与科学的研究方法,并感受到胡先生教学的魅力。 (本文图片均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提供) 《光明日报》( 2022年07月28日11版) 来源: 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
|